编者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中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中医药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近4500亿元增至4800余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0亿元。
松山湖中医药产业以现代化和创新为核心,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近年来,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被定位为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的核心承载区,其中中医药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松山湖还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了中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了以东阳光药业、红珊瑚药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集群。
松山湖图书馆始终秉承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科技产业微剪报》围绕松山湖重点产业,挖掘、整合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资讯,涵盖行业报告、政策法规、专家解读、科研进展、技术前沿等,每期聚焦一个产业的发展动态,为松山湖园区工作者及时掌握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参考。
目 录
《关于提升中药质量 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解读稿
松山湖启动2025年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健康惠民系列活动
松山湖社卫中心创新中医医防融合路径,打造中医赋能健康样板
数据要素×医疗健康 专家共话中医药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中医药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在澳大揭牌
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开工
“广医·岐智”中医大模型发布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重楼属药用植物药效物质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专利分析
图书推荐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从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入手,构建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意见》共三个部分21条。一是总体要求,阐述了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内容。二是主要任务,围绕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加强中药材流通和储备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中药制造品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打造知名中药品牌、强化临床价值评估、加强中药配备使用、加强中药创新研发、完善中药标准体系、健全中药监管体系、维护产业发展安全等方面分别作出部署,提出改革举措。三是保障措施,围绕加强统筹领导、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资金支持等作出部署。
政策原文 政策解读

来源:中国政府网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中医药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30%;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95%;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分别达100%、80%;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进一步优化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90%。个人学习了解中医药健康知识、开展自助式中医药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增强;社会力量更广泛参与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营造中医药健康促进良好氛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加规范,中医药健康促进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原文链接

来源:中国政府网
4月18日,松山湖启动2025年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健康惠民系列活动。活动以“杏林传承,松湖焕新”为主题,现场发布了“松小杏”松山湖中医药主题形象及“松山湖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地图。“松山湖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是松山湖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及市有关文件精神,创建“健康松山湖”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理念是让居民在15分钟的范围内,就能享受到专业、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地图中涵盖了目前园区内的18个中医药服务网点,其中中部片区6个、北部片区6个、南部片区4个、生态园片区2个,基本覆盖了所有社区、大型住宅区,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全覆盖服务。
来源:创新松山湖微信公众号
3月20日,2025年东莞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松山湖作为优秀代表,分享“创新中医医防融合路径”经验,并参与名中医工作室授牌。2024年数据显示,松山湖社卫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诊疗量增长33.23%,群众满意度达99.8%,老年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均达100%,2024年获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构建医防协同服务模式,将中医特色融入家庭医生服务,开展“三伏天灸”等惠民活动;创新打造“中医夜市”品牌,深入企业、学校普及中医知识。2025年,中心将围绕做优中医专科、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健康产品四大目标,筑牢织密“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15分钟中医优质服务圈。
来源: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日前,中医药行业发展交流会暨《中医药零售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举行,探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未来。人民数据董事长郭亚飞表示,当前中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数据要素×医疗健康”的推动下,探索数智化与供应链深度融合,为促进中医药产业系统性提质增效提供了路径。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刘张林表示,协会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以科技赋能传统、以标准引领升级、以文化滋养生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武瑞玲期待能有更多的国药品牌成为国潮品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当前健康中国战略与消费升级浪潮正催生中医药服务的新范式,需回应年轻人对药食同源、治养结合的多元期待。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李佃贵在发言中对中医药未来发展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守“医+药”结合优势,二是汇聚各方中医力量,三是拥抱数智化,让数据为中医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医药服务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中国科技网
3月11日,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澳门大学举行“澳门中医药合成生物学论坛”以及“中医药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签署和揭牌仪式,共同推动中医药与合成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探索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新路径。
澳大校长宋永华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学科,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澳大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加强澳门与内地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合成生物学领域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向华指出,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制造、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与中医药结合将为传统医药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期待通过双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合成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产业发展平台之一、广东省级产业园区——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在中山动工。当前,广东正以高标准载体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中医药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升。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引入中医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产品等领域企业,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加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该项目是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山目前面积最大的健康医药产业园区,园区一期已引进了国内最大医药公司国药控股(中山)有限公司、国内保健食品龙头企业完美(广东)公司、中山市创新标杆企业万汉制药等,形成了集研发、生产、物流、中药材示范种植、医药临床、医药专业人才教育、养生科普旅游功能的产业集群。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8日正式发布“广医·岐智”中医大模型,成为国内首家本地化部署“算力+模型+应用”一体化服务的中医医院。“广医·岐智”大模型基于国产算力和模型底座,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构建具有强大的中医诊疗推理能力和临床应用功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涵盖了疾病、中药、古籍文献等22个大类,407万病例数据,包含中药、中医疾病、中医特色知识库等9类、1400万条临床知识库体系。据悉,“广医·岐智”大模型基于医患对话、“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及舌诊、脉象等中医特色多模态数据,可在2至3秒内自动生成病历文书,并提供辨证思路、方剂推荐、用药禁忌等诊疗建议。“广医·岐智”大模型的AI导诊、AI预问诊等功能也将无缝嵌入医院现有服务流程,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多模态智能交互,为患者提供智能便捷的就医服务。
来源:新华网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团队在重楼属药用植物药效物质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在研究中首先鉴定了重楼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4'-O-鼠李糖基转移酶UGT73DY2,该酶负责催化重楼皂苷V和VI的4′-O-鼠李糖糖基化反应,合成薯蓣皂苷、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为了深入研究重楼皂苷合成与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人员以重楼皂苷生物合成基因PpUGT73CE1和PpUGT91AH2的启动子作为诱饵,通过酵母单杂、转录因子转录激活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测定实验,发现核定位的bZIP家族转录因子PpTGA3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可以与PpUGT73CE1启动子结合并激活其表达。进一步构建了重楼瞬时表达体系,过表达PpTGA3基因后,重楼叶片中重楼皂苷含量明显增加。此外,发现水杨酸可能通过PpTGA3影响重楼皂苷的生物合成,为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调控重楼皂苷含量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官方网站
近年来松山湖公布的中医药相关专利一共385条,主要申请机构有东莞市中医院、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医科大学、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优本健康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等,所申请技术主要为A61K(医用、牙科用或化妆用的配制品)A61P(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特定治疗活性)和A61M(将介质输入人体内或输到人体上的器械)(图1)。根据聚类地图(图2)显示,所有专利的核心词为中药组合物、中药提取、图谱检测、医学人工智能、立体异构体等,其中中药组合物相关专利一共有189条,是专利申请的热点。

图1 主要申请人技术布局

图2 聚类地图

松山湖中医药相关专利著录信息
数据来源:HimmPat专利数据库
图书推荐

索书号:R2-49/37
馆藏地点:松山湖分馆图书借阅区(三楼)
内容简介:本书从宏观的角度,讲解了中医学发展历史及中医学学科脉络,并介绍了中医文化及中医未来发展预景。内容弘扬中医文化,倡导中医主旋律,展现中医学全貌,对中医行业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索书号:R2-05/3
馆藏地点:松山湖分馆图书借阅区(三楼)
内容简介:书中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调剂学、中药商品学、针灸学等,力求展现中医药理论中较为传统的特色。本书有助于中医药从业者和中医药爱好者了解学习传统中医药的奥义和精髓。
科技信息服务

松山湖图书馆共享东莞市总分馆体系丰富的数字资源,同时与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面向园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提供免费的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专利监测、专题定制、素养培训等深度信息服务,欢迎广大读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