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具身智能被誉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近年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与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围绕未来产业发展蓝图,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展开深入探索与前瞻布局。
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了东博智能、李群自动化、爱吉尔机器人等一大批行业企业,广泛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业机器人、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领域,产业基础扎实,创新活力激越澎湃。2025年4月,东莞发布《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松山湖为核心发展区域,依托雄厚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优势,储备大规模生产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制造能力。
松山湖图书馆始终秉承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科技产业微剪报》围绕松山湖重点产业,挖掘、整合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资讯,涵盖行业报告、政策法规、专家解读、科研进展、技术前沿等,每期聚焦一个产业的发展动态,为松山湖园区工作者及时掌握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参考。
目 录
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政策汇总一览(表)
七部门: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
发力具身智能!拓斯达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在东莞松山湖启用
首届「具身感知·端云协同」峰会在华为溪流背坡村成功举办
人形机器人:在机遇与挑战中勇闯新路
“机器人养老”是辅助而非替代
绳驱S1机器人实现更温柔更安全人机交互
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问世
专利分析
图书推荐
近年来,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具身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政策为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来源:中商情报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在打造高性能产品方面,《意见》提出,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推动非植入设备量产迭代、发展辅助设备。其中包括,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突破亚微米级精度控制与动态调整技术,提升区域精准实时成像与三维重建能力等。
来源:经济参考报
政策原文

近日,拓斯达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在东莞松山湖正式启用,总部设立研发中心、具身智能实验室、环境可靠性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等多个高质量、高标准实验室,重点聚焦具身智能领域,围绕智能感知与决策算法、人机交互功能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并以AI、控制器、控制伺服等技术为支撑,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扎根生产线”。拓斯达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启用后,拓斯达将以开放姿态搭建产学研“朋友圈”,通过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精准对接企业真实需求,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例如与华为云等生态伙伴并肩合作,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的落地实践。
来源:中国高新网
8月8日,首届「具身感知·端云协同」峰会在华为溪流背坡村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传感器、具身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与企业代表,聚焦具身智能感知技术与机器人在各行业中的创新应用与战略发展。大会通过专题报告和圆桌对话,深入探讨了华为CloudRobo平台、AI传感器生态、高精度传感方案、鸿蒙生态、自动驾驶经验等在具身智能创新生态中的赋能作用,以及具身智能在工业、电力、健康护理、企业研发管理和内场景管理中的实践路径和面临的规模化挑战。本次峰会为具身智能领域的产学研用搭建了深度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与会各方将进一步通过共建大湾区具身智能本体、数据、模型软硬件平台,加速具身智能相关技术突破、产业落地,服务大湾区科技创新。
来源:亿欧网
《自然》子刊于2023年提出:下一代AI的终极挑战是通过具身图灵测试,即复现生物体的感觉运动能力,包括与世界互动、灵活的行为、高效的能源利用等。人形机器人接入具身智能技术后,将展现出更强的自主学习、智能决策、智能交互等能力,在医疗、养老、服务和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大脑’(AI决策)与'小脑’(运动控制)的协同机制尚未成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席教授认为,在具身智能早期阶段,将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特定场景的分类机器人,通过解决搬运、质检、采摘等具体问题积累技术与数据,才是通往通用智能的务实路径。多位业界专家也表示,当技术适配的是场景需求而非外在形态时,机器人革命的边界才能真正迈向无限可能。
来源:光明日报
“机器人养老”是银发浪潮下的刚性需求,今年2月,由我国牵头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产品安全性与适老化设计明确了规范。之后,工信部、民政部联合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推动相关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的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热潮之下,“机器人养老”也面临挑战与隐忧,为持续推进养老可持续发展,须构建技术创新、制度设计与伦理框架的“三角”支撑。具体来说,技术层面上推进“产学研用”联动循环,制度创新聚焦支付机制优化与标准体系建设,伦理层面则进一步探索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构建平衡点,明确“辅助而非替代”原则和“人机协作”理念,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尊严。真正的“机器人养老”应是先进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共生体。
来源:光明日报
8月8日,由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安徽首款绳驱S1机器人,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首次公开“炫技”。绳驱S1机器人全身共46个自由度,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深度相机、视触觉传感器与六维力传感器等传感设备,可实现多维度场景与交互感知。传统的机械臂直接通过金属连杆进行传动,S1机器人采用7个自由度的绳驱臂,使用绳索进行传动,能够流畅地完成抓取、传递等一系列精细动作,且绳索自身的柔软和震动让其在和人交互时变得更温柔更安全。S1机器人通过零样本视觉感知、大模型长序列任务规划与模仿强化学习等技术,形成了基于物理世界约束的智能控制算法体系,有望进入家庭、酒店与商超零售等服务类场景,成为未来“好管家”。
来源:科技日报
8月2日,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Darwin Monkey(以下简称“悟空”)。“悟空”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神经突触超过千亿,其神经元数量已接近猕猴大脑规模,在典型运行状态下功耗约为2000瓦。“悟空”搭载了960颗该实验室自研的达尔文3代类脑计算芯片,整体由15台刀片式神经拟态类脑服务器组成。该芯片由浙江大学牵头、联合之江实验室于2023年初研制成功,单颗芯片支持超过235万脉冲神经元与亿级神经突触,并支持类脑计算专用指令集和神经拟态在线学习机制。“悟空”大规模、高并行、低功耗等特点,将为现有的计算场景提供新的计算范式。
来源:科技日报
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松山湖发布的具身智能相关专利一共51条,主要申请机构有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卢登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墨现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和广东天机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等(图1),上述企业所申请专利技术主要为B25J(机械手;装有操纵装置的容器)、G05D(非电变量的控制或调节系统)和G06N(基于特定计算模型的计算机系统)等(图2)。根据聚类地图(图3)显示,所有专利的核心词为算法模型、人机交互、模式识别、路径规划(轨迹跟踪)等,其中路径规划(轨迹跟踪)相关专利数量最多,是专利申请的热点。

图1 主要申请人(显示前十)

图2 主要申请人技术布局

图3 聚类地图

松山湖相关专利著录信息
数据来源:HimmPat专利数据库
图书推荐

索书号:TP18/262
馆藏地点:产业专题图书借阅区(二楼)
内容简介: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方法、开源平台和应用场景,并详细阐述因果推理、世界模型及多智能体与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多模态大模型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索书号:TP18/165
馆藏地点:产业专题图书借阅区(二楼)
内容简介:本书围绕“深度神经网络”展开,厘清了感知算法、强化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深度语音识别、图片识别的概念,是技术“小白”和技术“大咖”都适读的机器学习指南。
科技信息服务

松山湖图书馆共享东莞市总分馆体系丰富的数字资源,同时与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面向园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提供免费的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专利监测、专题定制、素养培训等深度信息服务,欢迎广大读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