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2月23日,广东新会茶坑村的梁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得名梁启超。
梁家家境殷实,重视教育,梁启超天资聪颖,12岁就考中了秀才。次年便来到了两广总督阮元所办的广州学海堂学习,期间对国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0年,梁启超认识了康有为,钦佩康有为的学识和勇气,他决定退出学海堂,师从康有为,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掩饰罪行,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列强诬蔑中国是必然衰亡的“老大帝国”,大肆宣扬亡国论,部分昏庸的国人甚至认同列强所谓的“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的说辞。一时间,士气低糜,人们不知家国命运,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此刻,身在异国他乡的梁启超倍感痛心与愤慨,于是执笔写下一篇《少年中国说》。对于列强所谓的“老大帝国”,他说:“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他向厚颜无耻的侵略者发话,也向全国上下的青年发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为彼岸丧失信心的国人点亮了希望的灯火。
国后,梁启超把重心放到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上,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堪称是我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此外,梁启超在在我国的目录学、图书馆学、书法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扫码收听《书法指导》
作者|梁启超
播讲|沧浪之水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 图源学习强国
九子皆成才堪称佳话。何以?从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窥见一斑。
比如提醒梁思成要扩展知识面,不要让生活太单调。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他心中有国,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这样写道:
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于国而言,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金石之言唤醒迷惘的国人;于家而言,他以赤诚慈爱之心去引导子女,用身体力行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他在《三十自述》中说自己是“眇眇之身,力小任重”,实际上,回首那段飘摇的历史,他足以被称为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
扫码收听《梁启超诗文精选》
作者|梁启超
播讲|沧浪之水